郭子仪墓在礼泉县建陵(唐玄宗第三子李亨的陵墓)西南2公里的坡阳村。郭子仪以平定“安史之乱”黄华珠,安邦定国的历史功绩受唐肃宗李亨的重用,死后特许陪葬在李亨的建陵。
子仪公逝于德宗建中二年(781)六月十四日吸血甲虫,时年85岁。德宗闻讯后特停早朝5日,以示哀悼。朝廷在悼念他的诏书中将他比作周朝的姜子牙和周公,又说他“训师如子,料敌如神”。又盛赞他御寇保国的功业,认为是:“勋高今古,名震夷狄。韩惠淑”又特赠太师,准其灵柩陪葬建陵;又赠绢3000匹,布3000端木内舞留,米麦3000石寂寞青山,为安葬之费。郭子仪所追封的太师为正一品,按唐规定可坟高一丈八尺,但朝廷对郭子仪又特下诏增高一丈。下葬那天,德宗亲临安福门哭送,百官相陪而泣,又赐谥号曰“忠武”。
郭子仪七岁虎口脱险,志在建功立业,十八岁时已是文武兼备。他,教场与众将比武,十八般武艺皆精。他,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福寿双全,名满天下。做臣子,他忠贯日月,此心无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做统帅,他恩畏并施,将士爱戴;做同僚,他洞悉世情,汾阳王府是大门洞开;做军人,他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做父亲,他和夫人严格教导张超娄艺潇,子女人品端方,才华出众;做敌人,他一身虎胆,不战而屈人之兵月赋情长,藩镇悍将也对他鞠躬如仪。他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他,做臣子、做统帅、做同僚、做军人、做父亲、做敌人,都几近完美,实在称得上是人臣的典范、军人的楷模锦衣门第。他福禄寿考史上第一完人。
在诸多功臣因宦官当权嫉妒陷害的中唐时代,郭子仪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换来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夏乾良。平叛安史时南京火车站到中山陵,大将高仙芝、封常清丢失潼关被杀;哥舒翰、李嗣业等战死疆场;同与郭子仪一起平叛且平乱后仍健在的其他立有功勋的将帅,却又都没能得享福禄寿考:仆固怀恩遭猜受谗而被逼叛,病死鸣沙;来瑱先遭朝廷兵谋后被赐死;中兴战功推为第一的李光弼遭受猜疑不敢入朝。这些将帅与郭子仪迥然而异的命运,就显出了郭子仪作为勋臣能够倖存的智慧。
小人害他,却又成就了他。王毛仲压他,他多年默默无闻,他大智慧若愚有了人生积累;鱼朝恩陷害他麦翔明,他初失兵权被贬回家,他就在这个时期见到了几十年一心情为他的情人,使他情无再憾;再次启用时,程元振却又嫉妒他,使再次失权,在奸臣当道、反臣叛乱,诸多将领壮志未酬的岁月里,他再贬回家才使他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朝廷用时他尽忠尽勇尽才智,不用之时无愧无悔无怨言,淡看权位,智勇豁达,使他鼎立于几朝最终不败。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郭子仪留下了千古之美名。郭子仪自幼仁爱,长成有德坦克鸭嘴鱼,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伍朝辉,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千古一人。
礼泉
审核:郭 瑞
编辑:张国帅
@礼泉县文物旅游局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