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中注定爱上你大咖解读北京新版总规-规划中国

大咖解读北京新版总规-规划中国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首都城市规划建设高度重视,标志着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成为首都发展的法定蓝图。为此,《新华视点》栏目采访了众多行业权威专家,解读这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亮点和特点。
单霁翔:“三山五园”与北京老城相映成辉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
“新版总规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公布之际,记者专访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我对于这次总体规划,就觉得它真正地把过去我们仅仅停留在文化保护,今天拓展到文化遗产保护这样一个领域,在6个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第一个就是过去我们对于文化保护仅保护的是文化要素的内容,今天在总体规划中,不但强调文化要素,而且强调自然要素,特别是强调文化与自然相生成的这样文化景观的保护。
第二个方面就是在保护的类型方面,不但保护那些静态的,像我们大量的古遗址这些保护以外,还特别还是活态的保护。
第三个方面就在空间尺度方面,平常说保护文化遗产由点到面的保护,到这次提到了保护这些文化线路。
第四个方面就是在时间要素方面,以往历史文化名城包括旧城的提法改到老城,就是过去的保护的基本都是历史遗存,古代的,今天开始还要保护近代的,还要保护当代的。
第五个是在保护的性质方面,过去我们的宫殿建筑群、寺庙建筑群、纪念性建筑确实在一批一批文物保护中都有了公布。标点符号:宫殿建筑群、寺庙建筑群、纪念性建筑确实在一批一批文物保护中都有了公布,但是今天还要注重那些与我们世世代代市民相关的那些民间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今天也给予了重视。
第六个我觉得这次提到了非物质遗产保护,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在北京这块历史文化名城的土地,它是这个相互补充,相互能够支撑起地域问题的,在这些方面阅读了新版总体规划人们就会感受到,我们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是个立体的,是个鲜活的,我们身边就有文化遗产,我们身边就是有历史文化名城要素的存在,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人们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胡同四合院保护写入新版总规令人欣慰
我的籍贯是在南方,我三个月的时候就被父母抱到北京来,住在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我对四合院还是很有感情的。我特别注意到这次总体规划中加大对四合院的保护,1000余处这样的胡同、街巷要列入保护,这样将是大量的传统民居得到了保护。
我在全国政协两次写提案都是希望扩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范围,甚至能够把现存的,好的胡同四合院全部纳入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陈雁升这次非常欣慰,这次新版总体规划在这方面给予了这样一个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同时提出加大普通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的保护。
因为这种历史街区四合院是北京的地域文化,它的生命力很强。在新版总体规划中,科学地对待四合院的保护,强调微循环的、有机更新的,不采取大拆大建的改造,采取提升人们居住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居住在四合院里面的城市居民也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些是保护四合院根本的途径。
“两减两增一严控”抓到了根本
对于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新版总体规划中也特别强调了整体保护。比如刚才谈到的对于各个层次的保护以外,还特别强调了就是需要两减两增和一严控真燐月,这个非常重要。两减就是减城市人口,减城市的功能,那么两增增加绿化,增加水环境,一严控是控制高层建筑的建设,这都抓到了根本。北京长期以来,包括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包括人们一些切实的一些生活质量有些方面的不如人意,其实就是城市性质过于集中,过于复杂洪诗涵。
把北京行政中心移到通州,缓解老城功能的积聚,特别是雄安新区的建设,这将使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大大地减少它的人口的和建筑的聚集。
水系恢复将使北京城市更加灵动
北京不像南方的城镇,水多,永定河有时候有水有时候没水,并且它在历史上是滚动的,为防范它的洪涝灾害,筑了高堤,所以它就没有过多的引用。温榆河、潮白河,潮白河是偏到东边,温榆河穿过,但是水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珍惜北京的水量和有水的水空间。
这次总体规划特别提到了对于水环境的保护,比如像后门桥,就是什刹海往东开始进入锣鼓巷,如果能穿过平安大街,如果再能够到东皇城根宇文成龙,恢复历史的这条到菖蒲河这条水系的话范家璐,对于古都北京的风貌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
城墙遗址公园20年前那一条是一些乡镇街道企业,或者是煤库,煤厂非常杂乱。那么北京就建了一系列的遗址公园,从明城墙遗址公园、菖蒲河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元土城遗址公园、莲花池遗址公园。 后来这个经验推广到全国,建了很多大型的遗址公园。如果水系这条在遗址公元的基础上再把它能够建立起过去的水系,那么可能对北京的风貌,特别是历史风貌的保护特别有利。
我觉得对于水系的恢复,逐渐把盖板慢慢地揭开剧毒蛇女,恢复水环境,城市才有灵动的这种人文气息我是非常赞同的。
石晓冬:新版总规体现国家和人民对首都的新要求、新期待
石晓冬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新版总规最大的不同在于跳出北京看北京,立足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把规划上升到了落实国家发展的高度,用更广阔的空间来谋划首都的未来。
新版总规体现国家和人民对首都的新要求、新期待
要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从空间布局、要素配置、疏解、整治、提升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划安排。力求增强首都功能和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
这个阶段,中央对北京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要求绿坝娘大冒险,例如建设国际一流的核心宜居之都;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治理“大城市病”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包括构建一个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等等要求。这反映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和人民给予首都的新要求、新期待。
新版总规力求处理好“都”、“城”、“群”三者关系
这次新版总规最大的不同在于跳出北京看北京,立足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把规划上升到了落实国家发展的高度,用更广阔的空间来谋划首都的未来。其中主要要处理好“都”“城”“群”三者的关系。
对于“都”来说,要紧紧围绕实现首都的功能,来谋划城市的发展。与此同时,努力以“城”的更高发展来服务和保障“都”的功能,这是“都”与“城”的关系。但是,“都”和“城”的发展都离不开“城市群”,离不开整个“城市群”和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所以,用了很多笔墨和章节在谈“都”“城”“群”的关系。此外,立足京津冀,用更广阔的视野来谋划首都发展的新格局。
确定空间格局,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确定好“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格局之后,最重要的是需要大力调整空间结构,包括明确核心区,其主要任务是功能重组。中心城区是疏解的主战场,它的任务是疏解和提升。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了北京的新两翼,平原地区是承接疏解山区,生态含氧区是生态含氧,这是不同的规划任务。从而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做到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人口京津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为首都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空间基础。
“三条红线”是北京长久发展的底线
新版总规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划定了“三条红线”。第一条线是人口总量的上限。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全市的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的常住人口规模。在2020年控制在2300万以内,2020年之后要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人口指标是带有标志性的,在控制人口总规模的同时,关键还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尤其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第二条线是生态控制线。就是以全市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为基础,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山、水、林、田等资源,以及一些重要的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法定保护空间划进生态控制线,作为全市生态的一个基础。
第三条线是城市的开发边界,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去划定的一条城市开发边界。开发边界划定之后,主要的城市建设行为,集中在城市开发边界内。如此,和生态控制线相配合,将全市空间科学地划分为集中建设区、生态控制区和限制建设区。
这三条线是长久发展的底线,也是保障人与自然相和谐,让城市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匹配的重要底线。它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进行统筹和考虑的。
历史文化保护是首都职责
新版总规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都提升到了非常高的高度,需要我们更深刻地去认识北京历史文化的价值,也凸现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性。
历史上的北京布局严谨、中轴明显、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在世界城市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保护和传承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首都的职责,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
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新版总规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主要针对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高涨等问题,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策略。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构建一个超大城市的治理体系。
城市建好了,更要管得好,要创新城市的治理方式。这其中就提出要精细化治理城市。即通过精细化的治理手段,针对一些微观问题,来采取治理的方式。同时又要采用例如“智慧城市”这样的管理手段来提升管理水平。第二个“治”是共治,指的是发挥社会的力量,让市民都参与到城市的管理和治理当中来。第三个“治”是法治,要依法治理,依法管理,加强执法的力度。
“底线倒逼”促进发展方式转型
减量发展,是我们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和策略,主要体现在要减去违法建设用地,减去违法建设,减去一些占压生态空间的不合理建设。同时,减掉一些低效粗放发展的用地。这样,腾出更多的空间,来保障民生,大幅度提高生态绿化建设水平。
此外,通过建设用地的减量来倒逼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因为以往我们的土地使用效率是比较低的,还是聚集资源发展,简单粗放、铺摊子的发展方式。所以,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一个按照城市的战略定位,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
所以此次减量考虑的是通过“底线倒逼”的方式来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
全力保证新版总规要求有效实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总体规划审批之后,需要地方政府来贯彻执行。因此,全市的发展和建设行为,应自觉接受新版总规的约束。尤其是要确保各项建设和管理都按照新版总规的要求来有效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还需要创新一些体制机制。例如,我们这次就提出建立城市体检评估的制度郑乐琪,采取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方式,对新版总规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测、动态评估,发现问题就及时进行调整,进行动态维护,来保障规划实施的科学性,以及和前期设定的目标、指标相匹配。
此外,还要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因为新版总规的实施是全社会的事,社会组织、市民都要积极参与进来,专家们也要发挥专业优势来监督和参与规划的实施。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严格执法,建立一个全过程、全覆盖的规划实施的法律制度,同时加强相应的监督和考核来保证规划的实施。
崔愷:城市灵魂是能呈现出城市历史文化和活力的地方

崔愷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的城市特色就是应该在把皇城保护好的同时,把周边的历史街区都保护好,让这些地方不仅仅适于居住,还能够呈现出一定的城市活力。
空间视廊的加入让北京的轮廓线像一朵花
北京地理环境还是很有特点的,北边、西边有山,南边有水,还有皇城故宫康作如照片。我记得以前有老前辈提出来,北京的轮廓线应该像一个锅底,中间低周围高,但是我觉得实际上还应该要有一些新的思路,这次新版总规中提出来一些空间视廊的要求。
所以,我觉得用锅底来形容北京并不是很好,它应该像一朵花,每一组建筑的特色区都形成一个独立的花瓣,中间是我们的空间视廊,绿色生态走廊。这样的话,城市是开放的,不是被高层建筑围合起来的锅底,而是一朵展开的、可以成长的鲜花。用这样一种想象来看待北京的轮廓线万兽仙君,就丰富了许多,就能看见山望见水。
北京每个“花瓣”各有特色 组成最美风景
当然,我们的花芯——皇城是最好的,周围的历史保护区,政府也在积极地进行整治,这部分将来是北京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外地旅游者最关注的。但实际上,在西北方向,穿过中关村科技园和大学小区,可以连到三山五园风景区,我相信这以后仍然是北京最美的一条风景线。再者,通州方向,这个地方原来是城乡接合部,发展并不是很好,但现在有了CBD,有了城市副中心,整个规划都在大幅度提升。所以我觉得这一块将来作为北京现代化的一笔,也是最有特色的。
当然,结合新机场的发展,往南的花瓣也在逐渐完善,还有很多空间。比如原来在城市边缘上的大量仓储加工业,现在都已经迁走了,那么像大兴跟主城区之间那一块区域的发展,将来也应该有一个高品质的提升。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些花瓣之间一定要用宽大的生态景观带把它们切开,千万不能把它们连接起来。
多角度着手 提升北京城市的舒适度
我们在国内外很多优秀的城市当中游历,实际上并不是简单地看一个轮廓线,也不是专门看那几个标志性建筑,你对这个城市体验的舒适度,以及对它的综合评价,都是来自于你在这个城市当中的体验,所以北京在这方面还有相当的距离,我希望能更多地重视我们社区的发展,从现在重视胡同空间的整治,到我们近现代很多居住区,以及周边的环境。
我们不仅仅在北京应该重视国家级的项目,重视北京市的都市项目,也要重视每一个社区公共服务的品质,应该让老百姓生活社区有完善配套的设施。我们有北京的图书馆,有国家的图书馆,所以也应该有社区的图书馆。我们有大剧院,但是也应该有社区里的活动站,这些我觉得都是非常重要的。再者,从微观的尺度来讲,我们的街道和胡同,能不能使之成为老百姓可以享受生活的地方。
城市灵魂就是能够呈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活力的地方
城市灵魂就是能够呈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活力的地方,所以,北京的城市特色就是应该在把皇城保护好的同时,把周边的这些历史街区保护好,让这些地方不仅仅适于居住,还能够呈现出一定的城市活力,这些都还可以值得研究。
在不同的城市,实际上都有这种老城,都有遗留物,因为我们是文化大国,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发掘历史,把这些地方当成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特色就会慢慢成长出来,所以不要太急,不要去化妆,也不要去依赖于一两个标志性建筑,来塑造所谓的城市特色,我不太主张这种做法。
钱易:守住三条红线 提升首都生态环境品质
钱易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北京新版总规发布之际,新华社记者专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针对总规的热点和亮点进行解读分析。钱易指出,要严格守住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升首都生态环境品质。
守住三条红线 提升首都生态环境品质
三条红线确实针对了北京的问题,北京的人口不断地增加,现在已经到了2000多万,如果不加控制再发展的话,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源(都会紧张)。北京生态、气候方面也有局限性,“城市病”就很难治好。另外北京确实功能太多,所以现在提出来的要疏解非首都功能李廷亮,我觉得这个提得非常好。作为首都,尤其是这么大的中国的首都,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功能都给北京的话,负担太重。我认为现在提出来控制人口总量的上限、生态控制线非常好。另外,就是“减量”。这个“减量”具体来说有好多方面,我的看法是人口要减量,功能也要“减量”,建筑设施也要“减量”。这些都做到了,对于提高北京的生态环境质量肯定会有好处。
中心城区要成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点区
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平原区的绿地面积、构建中心城的“两道一网”,这些规划对策我想都会有用的。再赋予一些,我们说明的时候再说得仔细一点, 就是中心区要成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个重点区,因为现在中心区一个首都功能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地区。如果中间有很多非首都功能,造成人口多、交通堵塞等问题,对中心区的生态化就有影响。
一定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
我认为新版总规确实是方便很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很突出的地位。我想起来我们党的十八大文件中特别指示,我们五大建设要并行地做,文件里头特别有一句话,说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句话让我受益很多,我觉得就是把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讲得非常明确的一句话。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跟其他四大建设完全平等的,它要有突出地位,要用它来融入其他的四大建设,各方面、全过程。我觉得这次北京市的整体规划已经是按这样做,我们今后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能够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能够贯彻禁忌的神话。我相信如果这样的话,生态文明的面貌,北京市的环境、生态面貌肯定会有很好的改变。
叶裕民:北京新版总规:以包容性理念治理城市
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
北京市牢牢地把握了发展的大方向,同时又给市场、给社会以巨大的空间,以包容性的理念来治理城市,这是它的一个特点,把纵向的权利线和横向的行动线很好地有机结合为一体。
北京新版总规:围绕“都”的功能加强“城”的建设
北京作为首都,它和其他一般的城市相比,最需要处理好都和城的关系。作为首都,它必须要强化首都的功能定位,强化四个中心,要提供四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着都的功能,去加强城的建设。同时,城的水平提高,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落实中心战略。这种都和城的关系,是我们首都的一个重大特性。
新版总规非常清晰地提出来,把“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为我们城市发展的总目标,并且在规划里面,从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统筹、转变规划方式这七个领域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去建构这样一个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新版总规聚焦大城市病
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以解决大城市病为导向,以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作为技术支撑,系统分析大城市病的根源,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从推进首都功能空间结构优化、资源利用、首都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多方面,联合首都治理的多个主题来共同入手,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
因此,这次以解决大城市病作为切入点,正好是北京新版总体规划的一个亮点和特点。它符合本世纪超大城市治理的一般规律,也具有雄厚的、严谨的理论基础。因此,它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特点。
北京新版总规:以包容性理念治理城市
北京市牢牢地把握了发展的大方向,同时又给市场、给社会以巨大的空间,以包容性的理念来治理城市,这是它的一个特点。把纵向的权利线和横向的行动线很好地有机结合为一体icgoo,那么具体表现为,在宏观层面把握好纵向的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方向,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则是我们的市委市政府给予科技企业、创新者等社会力量充分的发展空间。
我们的各级政府、中关村科技园,还有未来科学城,都给大量的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与非常好的公共服务。对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里聚集的大量创新者和创造者,对这些高技术人才,也都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好条件,使这些平台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本。他们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为北京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力量上的支撑。
北京新版总规将稳定房地产市场作为长期治理目标
住房也是我读新版总规时比较关注的一个事情,新版总规还是非常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样一个基本的原则,将稳定房地产市场作为一个长期规划治理的目标,并且以建立租购并举的房地产体系作为主要方向,提出了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扩大居住用地这样一些关键举措。
新版规划还提出,要增加住房用地供应量,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其中有四个结构我觉得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规划中提出了四个层级的七三结构。如果这样的规划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的话,那么我觉得在京居民就可以买得起或者租得起自己的住房了,健康住房就不再是梦。
北京新版总规设立42个城市体检指标 没有GDP
我特别想要提出的是,这42个指标当中,没有GDP的指标,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它没有GDP的指标,说明北京市新版总体规划的编制秉承了新的发展理念,不再以GDP来论英雄,而是以创新作为基本的动力。以创新谋发展,这是理念创新带动城市创新的一个最核心的表现,并且体现在整个大的指标体系当中。
第二,这42个指标当中又隐含了GDP的指标,一些GDP的指标作为一些指标的分子或者分母,隐含在结构性指标当中,这样的隐含有GDP的结构性指标,总共有六个。
石楠:新版总规体现百姓获得感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新版总体规划本身是一个非常综合、非常全面的一个政策性文件,设计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非常具体的、跟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新版总规体现百姓获得感
新版总体规划本身是一个非常综合、非常全面的一个政策性文件,设计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对于老百姓来讲,如何去切实感受这其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我认为新版总规非常好,可以看到非常具体的、跟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衣、食、住、行都有了。说“行”,新版总规专门有关交通发展的战略。打造一小时交通圈,到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达到1000公里左右,到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住房也是一样,我们按一定的比例做公租房,公租房里面有专门的比例用来满足非京籍人士需求,我认为这些考虑的点都非常的具体。所以这是让老百姓能够实实在在的有一个获得感,能够对他的生活有明显的改善的地方郭林新气功,所以规划不仅仅是战略,不仅仅是大的统筹安排,它是响应民众的需求,来提升民众满足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新版总规着重体现补短板抓弱项
要实现全面小康不在于富人怎么办,也不在于富裕的地方怎么办,而在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这在新版总规里面都有很重要的体现。所以我们对于这些不管是重点的产业、重点的人群、重点的地区都有统筹战略的考虑。相对来说城市发展当中一些弱势方面,比如像环境污染的问题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做到环境问题的根本性改善?我认为环境质量是最好的公共产品,是最均等化、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环境质量一改善就会让所有的老百姓获益,这就是一个补短板。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品质怎么提升这方面具体的安排,不仅仅是空间有安排,有具体数量指标的安排,这些方面都印证了是按照发展需求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新版总规注重吸引高端人才增强城市竞争力
全球范围内城市之间的竞争,最核心的就是人才的竞争。你能不能吸引高端的人才,能不能吸引你城市发展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这是城市要重点来考虑的问题。所以针对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来讲,肯定有大量的人才需求,而且会有大量的高端人才的需求。人在城市里面要生活,但是更重要的是有各种发展的机会,所以这个城市是否有利于创业、就业,是否有良好的产业支撑、政策支撑、环境支撑黔驴技穷造句,是否能够让这些创新型的人才真正在这座城市找到能够发挥聪明才智的行业,是否能够安居乐业。所以我认为新版总规里专门有这方面的安排,在北京产业选择、若干创新基地建设,包括从主城区几个创新基地的建设等等,都给高端人才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这和北京整个的科技创新中心引领作用是相吻合的。
吴唯佳:总体规划的实施让北京更好地发挥首都职能

吴唯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首都城市规划建设高度重视,标志着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成为首都发展的法定蓝图。为此采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唯佳,听他谈谈新版总规划的亮点。
北京新版总规将让老百姓生活更美好
我相信,第一,随着总体规划的实施,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功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第二,对北京来说,北京城市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有序地、健康地运转,特别是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京津冀的合作,北京作为特大城市、作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引领的一个引擎,就能够有更大的区域范围来施展这种引擎的空间,它能够动员河北、天津的力量进行统筹。
北京平原区和山区差很远,作为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首都,有这样一个山水相间的生态资源,北京是独一份。你看看伦敦周边,就是泰晤士河和沿岸,你看看华盛顿周边也就如此,东京也是这样。在北京周边这些生态资源非常宏伟,山区、绿地,包括一些文化资源,长城、运河、永定河、潮白河,确实世界一流。所以我想,随着新版总体规划实施,这些功能的统筹安排、空间布局的统筹安排,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加美好,老百姓从家里出来,不会堵在中心城区一千多平方公里里面挤来挤去,有更多的地方可以生产、可以生活,有更多的地方可以休闲。当然首都功能在这个过程中间也能够更好地发挥。
北京新版总规为大城市病开出协同发展药方
城市病也好、大城市病也好,它是两个方面,因为城市就是人们集聚的地方。人们在这里集聚着、生产着,带动着这个国家或者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带动着在这个城里面的老百姓的生活改善。集聚是城市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正因为集聚,才使得人们信息充分交流,才有这么多的机会;但是集聚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当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集聚,那么这个城市越来越拥堵,交通越来越拥挤,环境越来越差。
要解决这些,光靠一个城市规划很难,尤其光靠一个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很难。我们知道这种人口的集聚、这种经济活动的集聚,它有着非常强大的区域促进和带动,有着国家的促进和带动,它需要在国家层面、在区域层面上进行统筹安排。所以也使得北京城镇规划区域范围很难想得太远,它也做不到,能够从京津冀协同角度来考虑,能够从天津、河北和北京的合作角度来考虑,使得这个大城市病解决,有一个更好的背景。当然北京人口适当的缩减,北京区域功能适当的缩减,北京中心城包括北京市域的发展就有一个能够调整的空间。这样有些供应集聚的问题,土地利用,有些地方效率过高的问题,有些区的功能过于集中的问题,能够缓解;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力,我们有强大的政府运作、政府管理的能力,那么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异地系统不断完善,环境的不断改善,我想大城市病的问题肯定能解决。
作为北京市民,生活环境能够更好地改善,促进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的问题,不是让人们生活更艰难,而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通过城市修补让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们要让城市更有效率、功能更好地运转,能够完成我们建设大国一流首都的愿望,原来那些破破烂烂的地方需要进行收拾,城市的修复就是这样。我觉得修补的概念很好,因为你很难要求一个城市永远是一件新衣服,这做不到,所以城市就面临着缝缝补补又三年,缝缝补补能让他补得更美好,原来老的衣服发挥新的光彩,所以“修补”这个概念好,修补同时也表现了我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让我们的城市能够世世代代、永续地用下去,怎么永续地用下去?就是通过修补来完成。修修补补不完全是把破的打补丁,它有好多技巧,那原来旧的、老的,包括形成更好的光彩,所以修补是好的。所以这版总体规划我觉得提了好多修补理念,比如说对于一些老工业区的改造利用,比如说对于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张佛恩,比如说对这些老胡同、老街坊以及棚户区的改造,使得城市不断的现代化,古都保护越来越好,这些老城区、旧的胡同也能够得到新生,同步上升,同步发展。
旧城变老城,一字之别意味深长
我觉得这个改得好,我们搞这个专业的没有注意到这个词的差别。因为中文造成的,因为所谓的“旧”,总是让别人觉得,因为中国人的语境里面,新、旧是对立的,这是一个对比词,所以一想到旧,就觉得是不是要新的,把城拆了变成新的更好吗?或者一说到旧,就不要它了,扔了?旧东西要它干嘛。但是对于城市来说、对于文化来说,城市的发展就是一个文化的积累,我们经常讲城市是一个公共艺术的作品,是一个世世代代文化的传承,所以如果用“旧”这个词来概括老城,确实不是太恰当,中文的语境来看,“老”是好的,老当益壮,所以许多地方可以品味的,老可以讲它的历史,即便是沧桑,也是有它的韵味。
因此把老城作为城市保护,把老城新生作为城市规划的重点、作为建设管理的重点,确实也反应了党中央,反应总书记对北京这个老城的关心、热爱和感情。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在认识上保护北京城,有一个根本的提升。那么怎么能够把这个文化的遗产保护好、发扬好,甚至于能够辉煌好,传给下一代,传给世世代代,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亮点
首先这个规划就是个亮点,因为按照目前的城乡规划的要求,或者地方政府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认识,无论战略性考虑、具体的功能安排和土地利用的安排,都是限制在一个视阈范围内的。那么目前总规内、所有的城市都是如此,北京新版总体规划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创新和突破,北京新版总体规划里面专门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章节,在里面阐述、论述,同时也考虑到在这个过程中间北京应该承担什么,北京和周边区域应该进行怎样的合作、有怎样的一些战略安排,这种战略思维还考虑到总体规划的体现,我敢说这是一个创举、一个亮点、一个大亮点。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呼吁做工作的一个期望。
这么多年的变化,特别是最近这几年的变化,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区域发展、区域协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北京的发展、北京的未来就建立在区域协同上。所以有这么一个认识,在这个规划里面可以充分地论述,我觉得确实是很好的工作。
现在是从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首都功能的角度来安排。另外,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的生态保护、区域交通的建设和科技创新角度,分门别类地给予了安排和考虑。我觉得也是非常具体和明确的。
另外在一些城市间的合作,比如说跟天津的合作、在被称之为京津冀中部地区的一些合作,就是与北京、天津、河北保定、雄安新区的合作等等,都做了很多的规定和安排。随着北京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工作的时候,已把通州副中心的工作和雄安新区的工作关联起来,更好地完成总书记的要求,更好地完成千年大计、国家战略。
施卫良:制定新版总规意义重大
施卫良 北京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总规划师
从建国以来,北京的历版总体规划都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指导。我们也一直都在力图通过城市总体规划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问题。
从建国以来,北京的历版总体规划都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指导。我们也一直都在力图通过城市总体规划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问题庄烈王后。但是,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规划在城市的性质定位、发展目标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上也有所不同。当然,我们处在实现迈向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节点上,编制新一版首都规划,意义非常重要。
新版总规呈现六大特点
我认为新版总规有六个特点:第一,紧紧扣住迈向两个一百年的重要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问题开展规划编制,进一步强化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空间布局、要素配置、疏解整治提升等各个方面来安排各项具体的规划实施内容,履行好首都四个服务的职责。
第二,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通过疏解功能来谋求新的发展。规划通篇贯穿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通过疏解与提升、疏解与整治、疏解与协同来统筹考虑在疏解当中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改变以往聚集资源的发展方式。
第三,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从更大的区域来谋划首都发展。新版总规中,我们也是跳出北京看北京,把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个国家战略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还特别开辟一章来介绍区域协同发展,同时也对接雄安的规划命中注定爱上你,来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四,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回应市民群体关切的问题。针对当前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出现的一些城市病问题,例如住房、交通、大气污染等等,我们提出了从源头入手的综合处理的措施和办法。这也落实到我们规划的实施任务之中。
第五,坚持均衡发展。针对北京出现的南北地区、内外以及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规划通过资源配置、重点功能区的建设、重大项目的安排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等一系列手段来实现南北地区的均衡发展,平原和山区的协同发展。特别是对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我们专门有一章来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第六,实现多规合一。在新版总规编制过程中,我们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统筹各个专项规划的核心要素,实现底图叠合,数据融合,政策整合,形成一本规划,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增”“减”结合 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这次新版总规提出了减量发展的理念,规划的通篇都把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重中之重和重要环节。通过疏解功能来实现人口疏解,通过内部功能的重组来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优化,通过功能优化和空间布局优化,来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特别是在核心区和中心城,我们提出了更严格的减量要求。例如,对于中心城提出了“三减三增三严控”的措施。所谓“三减”,就是要减人口规模,减建设用地规模,减产业用地北部湾集结号。“三增”就是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增加绿化用地、增加居住用地。“三严控”就是要严控规划的总建筑规模,严控非首都功能的增量,严控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和选址布局。通过“增”“减”来更好地实现首都核心功能的优化。
生态涵养区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在上一版主体功能区规划当中,北部山区是被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北京和整个京津冀的北部山区都是作为生态涵养区。这次我们把西北部山区作为生态涵养区,作为一区来统筹考虑,实际上是进一步强化北京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保障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生态涵养发展区到生态涵养区的定位变化,反应了北京在对待山区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上有深刻转变。这一转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体现在要实现保护前提下更好、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涵养区的发展当中,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坂东玉三郎,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好北京的“后花园”。
多措并举 确保新版总规落实到位
从新版总规实施的角度,我们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机制。第一,建立新版总规的实施评估和体检机制。经过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机制建设,发现规划实施当中的问题。通过规划监测、反馈,调整规划编制的一些内容,保证规划有效实施。
第二,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问责制度。新版总规批准后就要严格执行、严肃执行,决不允许违规和随意地修改。同时,把规划实施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区,在部门考核中将规划实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督察和考核。
第三,健全规划公开制度。公开各类规划的编制、成果,实现阳光规划。规划的修改公示和编制过程也要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监督规划的实施,来保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来源:新华视点

点击浏览新版总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