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月报下载共工到底为何方神圣?-百家姓总汇

共工到底为何方神圣?-百家姓总汇
共工到底为何方神圣?
共工的历史演变及评价
张启成摘自《贵州文史丛刊》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共工是一位颇为显赫的人物。但由于对共工的历史演变过程乏系统的考察,也由于对“共工”的名称缺乏全面的了解,因而历代对共工的评价,不仅意见分歧,小说月报下载且时有偏颇之见。本文拟从考察共工的历史演变着手,藉以探讨如何正确,全面地评价共工的问题。
要考察共工的历史演变过程,先要对“共工”这一名称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因为据诸书所载,“共工”不仅出现在三皇时期,而且也出现在五帝时期。如此长的历史跨度,当然不会是同一个人,但却又同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的一段论述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氏族有一定的名称或一套名称,在全部落内只有该氏族才能使用这些名称,因此.氏族个别成员的名字,也就表明了他属于哪一氏族。氏族的名称一开始就同氏族的权利密切联系在一起。
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民族个别成员,尤其是作为氏族部落首领的成员,他们的称号往往与该氏族部落的称号是同一的。恩格斯这一论述是引用摩尔根观察易洛魁人的氏族,特别是塞讷卡部落的氏族所得的结论。事实上,中国古代部落氏族也有类似情况存在。联系到共工,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共工既为诨号,其子孙世袭其技,亦以共工呼之。……凡其世胄,皆可呼为共工。”这种解释既符合人类进化过程的特点,也符合我国古代的文化习俗。如太昊伏羲氏,其世裔十几代均沿袭其称号;①炎帝神农氏,其世裔八代都号称炎帝,即为明证。可见,这一同名但不同人的现象在古代是较为普遍的。据此推断,则历史传说中的共工,并非一时一人之称,乃是共工氏族世代相袭的共同称号。王圻《三才图会》中对此略有记载:“共工死,子康回……亦曰共工。”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确认:共工本是氏族部落首领的称号,其后就成为该氏族部落的名称,或者成为该氏族部落后起首领的称号。确认这一点后,“三皇”、“五帝”时期都有共工出现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现根据这一思路,通过历吏文献加以具体论述:
《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少吴氏后裔郯子云: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i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朴容夏。太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睥挚之立也桃花宝鉴,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按郯子所言,远古时期有五位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按时间排列的顺序,当为:太昊氏、共工氏、炎帝氏、少吴氏、黄帝氏。而颛顼则属于后一历史时期的著名部族首领梁小乐,他与远古时期的著名部族首领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从郯子的论述来看,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其一,远古时期的共工“以水纪”,具有“水德”;其二,共工氏属于“能纪远”的有德之君,与太昊氏、炎帝氏等不分上下。这一时期当属早期共工阶段,也即共工氏族的兴旺期,其时段大约在伏羲、神农之间。《礼记·祭法》云:“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郑玄注曰:“共工氏无禄而王谓之霸,在太昊,炎帝之间。”《国语·鲁语》韦昭注:“共工氏……在戏(羲)、农(神农)之间。”《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共工,以水行霸于伏羲,神农者也。”《列子》张湛注亦说:“共工氏兴霸于伏羲、神农之间。”
另外有关后土的神话传说亦可为早期共工与伏羲、神农同时的佐证。后土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颇有地位,袁珂先生认为他是“幽都之王”,掌管整个鬼国。但在神话传说中,他是共工的后裔。《国语·鲁语》载展禽说:“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似为社。”《左传·昭公廿九年》记曰:“社稷五祀,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山海经·海内经》载:“……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呜。”“其子”未必硬作“他的儿子”解,解作“他的后裔”或“他的子孙”或许更为恰当。后土的时代则与黄帝的同时,《淮南子·天文篇》载:“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黄帝、后土时代较伏羲、神农时代为迟,则后土祖先共工的时代与伏羲,“神农同时则确乎无疑了。
历史传说中的共工氏以善于治水,擅长水战而著称,故又有“水神共工”之称。《管子·揆度篇》说:“共工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也许有些夸张成份在内,但共工曾显赫一时则是确信无疑的。当时雨量偏多,水多陆少的情势对于共工而言是极为有利的。他凭借着对水性的熟悉,很快在部族战争中占据了主动,最终成就霸业家有九子。
由上可见,早期的共工氏是一位德“能纪远”的著名氏族首领,因擅长水战曾称王,称霸于伏羲、神农之间,这是共工氏族最强大的时期。共工的威名是如此显赫,以至于共工死后,人们仍然心存畏惧。《山海经·大荒南经》载:“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海外北经》载:“(射者)不敢北射,畏共I之台。”“不敢”二字,道出了共工在人们心中强大的震慑力。但共工亦有不当之处,即不择手段以水战铲除异已,扩张地盘。管子所说的“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国语·周语下》所说的“共工氏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就是对这一时期共工氏的指责。
靠“天势”以水战取胜,势必要受到自然降雨量、地形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共工氏的后裔出于种种原因,亦难于保持久盛不衰的局面。因而共工氏的后裔在部族间的激烈斗争中,由称王,称霸时的一统天下,逐渐削弱以至于沦为地方性的“诸候”。在这一过程中,共工部族与继之而起的炎帝部族,黄帝部族等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斗争残酷而无情,共工部族不断遭到重创,但并没有灭绝,他以各种手段积蓄力量,一俟时机成熟,便又一次起来造反。反映到神话中,便是共工与祝融、神农、颛顼、高辛等的斗争。其中又以与颛顼的战争最为详尽、典型。慈分别论述如下:
祝融与炎帝的关系一直存在争、义。许多记载认为祝融乃是炎帝的属臣,如《吕氏春秋·孟夏篇》:“夏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但实际上祝融的年代也颇为长远。如《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认为祝融为女娲氏属臣,还有观点认为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祝融与炎帝都居火德,侍说中把二人联系起来并非凭空而来.二者是否同一氏族尚存疑问,但他们二人都曾与共工打过恶仗,其记载分别见于《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和《碉玉集·壮力篇》。
至于“炎帝”亦是一部族名称,于共工部族衰落后兴起,取而代之,成为天下霸主。尽管炎帝部族与共工部族兵戎相见,但一些资料却认为二者有亲密关系,共工是炎帝之后。贾逵《国语》注:“共工者,炎帝之后,姜姓也。”而《山海经·海内经》更列出了详细的谱系:“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饫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如前所述,早期共工当在伏羲、炎帝之间,时代比炎帝略早。之所以会产生“共工乃炎帝之后”的说法,是由于对“生”字误解所致。“生”不仅有诞生、生育之意,亦可作“分化”解。正确的理解应为早期共工的后裔或其一支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与炎帝部落联盟,但后又分化出去。后世认讹传讹,变成共工为炎帝之后。实际上,他们两个部族是世仇,乃是共工族与炎帝族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兼并性的暂时归属。
炎帝部族在炎黄大战中败北,黄帝部族成了霸主。偏居北方的共工部族同黄帝部族不断发生冲突,而炎帝部族的残余人马也在不断地反抗黄帝族的统治。后人常把共工部族与炎帝部族当成同盟张佳迪,王百洋甚至混为一谈。如袁珂先生《中国神话传谠》中写道:“共工和颛顼的战争,总的说来,是黄帝和炎帝战争的继续和余波,作为炎帝后裔的共工和作为黄帝后裔的颛顼都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表面是为了争神座,骨子里却是共工起兵,继蚩尤、刑天之后为失败的炎帝复仇。”这种说法有欠妥之处,与其说共工为炎帝复仇,还不如说共工族是为了替自己的祖先报仇。
颛顼,高辛都名列“五帝”,均是黄帝部族著名首领。他们与共工的斗争都见于《淮南子》。据《淮南子·天文篇》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曰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很明显,这段神话的重心在后半段,是为了解释自然现象。但颛顼同共工发生冲突当是可信的。《淮南子·兵略训》曰:“颛顼尝与共工争矣……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史记·律书》曰:“颛顼有共工之际,以平水害。”
《原道训》有关离辛与共工的斗争模式与共工同颛顼的模式相似: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断嗣绝祀。
事实上,共工与祝融战争的模式也同以上两则神话惊人地相似,《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载: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以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很明显,三则神话只可能是一个故事的翻版渣夫的百惠媳。除了主人公外,其余都相同。在这里,主人公是谁曾咏熙,共工到底同谁作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神话中折射出的信息。其一,共工被认为是挑起战争的一方;其二,结局都以共工的失败告终,其三,与共工作战的皆是受人敬仰的部落首领。《史记正义》曰:“德象天地曰帝。”名列“五帝”的颛顼、高辛都具有很高的“德”行;祝融在神话中亦作为正义一方出现。作为他们的对立面,共工的身上被涂上了一层不光彩的油彩。共工的形象在这一阶段开始被歪曲。但实际上,战争的罪责不应该由共工族来承担。以颛顼为例,《淮南子·天文篇》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淮南子·时则篇》曰:“北方之极,颛顼玄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可见,颛顼也被认为居水德至尊修罗,位列北方。而且从《天文篇》来看,颛顼还是…方天帝,与太睥、炎帝、少吴共同围绕在黄帝周围。而据《左传》中郯子之言我们可知共工居水德,并且共工早于颛顼。据此推断,当是颛顼将共工从水神的宝座上赶了下来,取而代之。如此看来,颛顼倒是挑起战争的一方了。以此类推,共工部族“争为帝”并没有什么过错,因为他们是要夺回曾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在这一阶段,共工部族仅仅作为一方“诸侯”而存在。他们从其祖先手里继承了水战的技巧,对炎帝、黄帝等部族进行了不断的反抗。同时,这一阶段共工形象开始被扭曲模糊化,有关共工部族的事迹逐渐混淆。因为共工的对手都是为后世所推崇的,他的形象也渐渐被丑化。如《神异经·西北荒经》载:“西北荒有人焉,人面……贪恶凶顽,名曰共工。”《吕氏春秋·荡兵》曰:“兵所自来久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历史发展到尧、舜、禹时期,共工部族的残部又一次次地起来反抗,但这一阶段也是这一部族的灭亡时期。
《尚书·尧典》记载有唐尧评论共工的一段话:帝曰:“畴咨若予采?”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倨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可见,尧对貌似恭敬的共工是颇有提防的,他敏锐地观察到了共工的野心。从其意揣测,共工当为尧部落的从属。《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曰:“尧欲传天下于舜……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尧的进攻《共工部族失败的外因,而其失败的内因则见于《汲冢周书·史记解》:“久空重位者危。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变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之。”
舜帝时,共工部族又一次卷土重来。《淮南子·本经训》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民皆上丘陵,赴树木。”《韩非子·五蠹》记载说舜帝时有“共工之战。”战争的结果,舜帝取得了胜利。《尚书·舜帝》:“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可见,舜帝也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他对共工的处置是“天下咸服”的。
禹同共工也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淮南子·齐俗训》:“禹之时,天下大雨。”这对善水战的共工部族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但这次战争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禹的手中。《苟子·议兵》曰:“禹伐共工。”《苟子·成相》:“禹有功曹明芳,抑下鸿,辟除民害除共工。”《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禹攻共工国山。”可见,禹始终占据主动,节节胜利,把战争推到了共工的家门口。最终不仅灭掉了共工部族,连他的臣子也一起杀掉。据载《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禹湮洪水,杀相繇……。”
经过多次战争,共工部族终于在这一时期被彻底消灭丁。部落的一部分被消灭,另一部分则融人了舜、禹部落之中。《尚书·舜典》曰:“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史记·五帝本纪》载:“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舜帝时已设置了名为“共工”的官职,共工氏后裔后土为黄帝佐臣可为共工部族融合的例证。共工部族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有内部与外部之分。黄帝部族自从统一中原后,历经颛顼、高辛、尧、舜、禹几代,这些都是有名的以仁德著称的部落首领,天下在他们的治理下相对太平,老百姓对他们十分敬仰。《苟子·议兵》载:“是以尧伐鹱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共工部族挑起战争违背了历史潮流的发展,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长期的战争中,黄帝部族也找到了对付水战的方法。《淮南子·本经训》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阚,导湟、润;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可见,禹所采取的办法对付水害是颇为有效的。共工失败的内因则是由于其部族首领“自贤”,难以将部属团结在一起,以致“下官变乱,民无所附”。这一阶段的共工部族更多地与洪水联在一起,由于洪水的危害牲,人们对共工十分痛恨,称之为“民害”,把他列为“四凶”之一,对他的被诛则拍手称快。在一片痛骂声中,共工被冠之以“恶神”的称号。
综上所述,共工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十分清楚的。最初的共工称霸于伏羲、神农之间,被认为德“能纪远”;从炎帝时期共工部族开始衰落,成为偏居一方的“诸侯”;尧舜禹时期是共工部族的灭亡时期,这一阶段被冠之以“凶神”的称号中西翔。对于共工否定的评价多为最后一阶段,但口头文学的流传易于失真,传到后来,对共工后两阶段的评价影响到了对第一阶段共工的评价。人们不再记得最初的共工形象,印象中只留下一个凶神恶煞的形象。一提到共工,就同“怒触不周山”,“大洪水”等联系起来。甚至连共工的大臣也令人厌恶。《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欤所尼,即为源则,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但,乃以为池。”又据《汲冢琐语》载,共工的另一个大臣浮游在屏风后窥望了一下晋平公,晋平公遂“恶之而有疾”,其形象之恐怖就可想而知了。
共工“恶神”的黑锅一直背了两千年。屈原《天问》中“康回凭怒,地何以东南倾”的发问表明共工的殉与“触不周山”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淮甫子》里共工被描绘成为破坏宇宙安全的恶神。《原道篇》在引述共工与高辛争帝神话前有这样一段论述:“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是故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也。昔共工……。”显然,作者是把共工当成一个“好事者”、一个“争利者”来写的,贬斥之意不言自明。唐代杨炯在《少室山少姨庙碑》中认为“共工氏触皇天之八柱,未足拟议。”明代王夫之则在《楚辞通释》中对共工大加批判:“狂怒不逞,祸延天下如此。”陈本礼《屈辞精义》曰:“回髦身朱发……以害天下。”两千年来,共工的恶神形象在历代文人的不断强化下逐渐定位。
历史上也有不同声音。《左传》中郯子对共工持肯定的态度。《文选》引许慎曰:“昔共工,古诸侯之强者也。”持一种中性的态度。阮籍的《咏怀诗其二十九》则对共工寄寓了一定同情:昔余游大梁玄布,登于黄华颠。共工宅玄冥,高台造青天。幽荒邈悠悠,傻怆怀所怜。所怜者谁子,明察应自然。应龙沉冀州,妖女不得眠。肆侈陵世俗,岂云永厥年。
但阮籍的这种同情更多的含有感时伤怀的成份在内。共工真正意义上的翻案发生在建国以后。共工猛一下翻了身,成了光辉的英雄人物。他那恼羞成怒的一撞,也奏响了反抗压迫的最强音。这是有其持定的时代因素起作用的。毛泽东同志《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有“不周山下红旗乱”句,按语中说:“共工没有死,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同志运用丰富的想像力,赋予旧事物以新意,是一个大胆创新,在特定的环境下起到了鼓舞民众士气的作用,这无可厚非。但在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学术界也受到很大影响。郭沫若在《人民曰报》上撰文指出“共工那种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的确没有死。”湖南师院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写道:“它通过共工的形象,表现了人民敢于造反,敢于斗争和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也强调了共工的革命性,把共工称作“改变天地曰月星辰的英雄”。袁珂先生在《古神话选译》中也认为:“从革命者的眼光看来近畿小子,共工的这一行动就是具有大魄力的英雄行动。”
对共工的一味贬低或无限抬高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应当从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研究,这样才不会产生偏见。共工形象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后人的评价往往不够全面,没有区分出不同阶段的共工形象。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共工:“共工”不仅是个人名称,亦是部族名称;该部族兴盛于伏羲、神农之问,其后在同炎帝部族,黄帝部族的斗争中失败,最终在禹之时灭亡。长期的战争中,擅长水战的共工藉助水的力量来争斗,给人民造成了苦难。共工部族同炎黄部族之间的战争是生存所迫,不存在正义与否的差别。虽然共工最后失败了,但他既非恶神,也非英雄,而是一个失败的部族。
蒋骥曰:“太古荒忽,记载混淆。”(见《山带阁注楚辞》)神话所反映的时代距我们既远,又受到众多因素干扰,还其面目珠非易事。但只要我们能严格从事实、从材料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究,相信我国的神话研究会逐步反朴归真还其本来面貌。笔者试图对共工演变过程加以梳理,以求能对不同时期的共工有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注释:
①《太平御览》七十八卷引《循甲开山图》曰:“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次有桕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地氏、吴英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疱栖(即伏羲)之号。”

《百家姓总汇》
做传递百家姓氏文化的先行者!